对比 org-roam 和 org-brain

GitHub - Kungsgeten/org-brain: Org-mode wiki + concept-mapping https://github.com/jethrokuan/org-roam

自己目前用 org-brain。最近看到了 org-roam,也看了作者的 blog,没太 get 到优点。有没有用过的道友说下用法和感受。

4 个赞

我现在也在用org-brain, 不过我将它作为一个tag管理器来使用

tag 管理器?怎么用?

FYI: https://writingcooperative.com/zettelkasten-how-one-german-scholar-was-so-freakishly-productive-997e4e0ca125

zettelkasten: your doom-days-notating-solution : )

1 个赞

emacs-helper/eh-org.el at acd857c87be4599029247bbf782b8b2f62cb8d5c · tumashu/emacs-helper · GitHub 看了遍大佬的代码还是没明白…

其实很简单,我用org-brain管理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用作org文件的tag,创建tag的时候,如果这个tag不在org-brain中,也自动创建

好像还有个org-mind

感觉 org-brain 和 org-roam 主要还是理念上的区别,roam 里面只有关系(我理解类似 brain 里面的 friend),不提 parent-child,而 org-mode 文件本身 headline 之间是明确的 parent-child 的关系。所以 org-roam 没有用 headline,只是 org 文件之间的关联。

感觉 org 周边的工具都在 headline entry 和 file entry 之间比较纠结,比如 ox-hugo

文件 or headline,org-brain 也有讨论 future of org-brain: headline entries vs file entries · Issue #225 · Kungsgeten/org-brain · GitHub

org-roam的反向链接好棒!!

是的,不过思维模式上,感觉 brain 更容易接受吧

GitHub - the-ted/org-mind-map: This is an emacs package that creates graphviz directed graphs. 是说这个?

确实树状关系蛮直接的,不过每次都要考虑节点关系,org-roam就更自由一点

我最近使用org-brain的体会是,世界是网状的 :-)

hhh,这个确实是,等我用段时间体验下,昨天刚配好org-roam

对,就是这个。

果然,有个日本友人可以搞基于 headline 的 roam 了,GitHub - kamoii/emacs-org-sanpo: 🚶‍♀️ Roam-like system built on top of org-mode

1 个赞

用了一段时间 org-roam 感觉心智负担下降了一些,随手一记,标个 tag 回头再说…

最早看到有科研工作者推荐 roam research,它的反向链接功能让我觉得挺有用,于是搜索了一下,果然org已有开发中的方案:org-roam。

org-raom基于的理念是emacs_ran提到的

Zettelkasten 是德语词,一般译作卡片盒笔记法,目前讨论该方法的中文博客较少,讲的比较好的一本书是 Ahrens, S.,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因为该方法的实践者是西德的社会科学家 Niklas Luhemann ,近几年才被英语世界发掘,辐射到中文圈估计又要一段时间。

我理解的该方法的核心是:

  1. 区分三种存在时长不同的卡片:临时卡、永久卡、项目卡
  2. 卡片不预设类别,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
  3. 最核心的一点,建立卡片与卡片之间的 联系 ,而索引的依据就是卡片的编号。原文提到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 相近主题的卡片编号相近,例如 1a1, 1a2, 1a2.1,即 Sibling
    • 在卡片记录有关联的卡片编号,即 Cross-Link
  4. 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临时卡、项目卡要及时整理,删除或是转变为永久卡

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方法论,落实行动。因为roam research是一个网页应用,我很快就把它pass了。org-roam确实有几点很吸引我的地方:

  1. 自动反向链接
  2. 交互式的可视化笔记联系的展示:https://org-roam.readthedocs.io/en/latest/images/org-roam-graph.gif

在进一步考察之后,我决定不迁移,理由如下:

  1. 我理想中的笔记系统更近似 语义网 。笔记描述实体,可视化展示笔记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

    • org-brain 有 父/子, 兄弟 两种关系
    • org-roam 只有 引用/被引用 一种关系 设想一下,你在学习一个新领域,比如说政治学,以下我用 「」标示实体,『』标示关系:

    「政治学」根据时间可以『划分』为「古典政治学」、「神学国家观」、「近代政治学」、「现代政治学」,其中「古典政治学」是由「柏拉图」受「古希腊历史作品」和「古希腊文学作品」的『影响』,将其中涉及对政治的关心抽取、提炼、总结、分析,『创立』的学科。「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著有「《政治学》」,可谓是「比较政治学」的『源头』。

    可以预想,如果所有的关系都简化为单一的 引用/被引用 ,这种可视化对于知识体系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2. 目前必须采用笔记单文件的形式,不支持把heading作为笔记。对我而言,一是不适用我现在的笔记,二是单文件笔记就无法利用列视图的便利之处了。另外,没有数据和实验支持,内心里觉得数十个大小适中的文件要比上百上千个小文件的表现性能好。不过关于「不支持heading」这点可以持续关注。毕竟org-brain在初期也是只支持单文件笔记,后来才支持heading笔记。org-roam可能也会按这种方式发展吧。

虽然最终org-barin和org-roam为都没有采用,它们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我目前的改进有:

  1. 更固定的笔记模板,比如:概念/术语笔记,人物笔记,周回顾笔记等
  2. 更注重笔记之间的链接,比如一个现象会链接到底层原理,一个原理会链接到提出人等
  3. 需要可视化的知识领域,手动创建diagram,diagram中的结点通过 org-protocol 链接到 org-mode 笔记中的标题,也算是手动实现了org-roam的可视化,而且由于是自己定义结点之间的关系和呈现方式,对我来说更有价值。当然,由于成本问题,只有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才会这么做。
22 个赞

我在用org-brain。不过我只是把他当作我的笔记系统。

我的笔记严格四个层级,Group,Book,Note,Headline。并不把他们形成复杂的网状关系。

搜索使用deft。

btw. rg等搜索,在Windows上实现,对我这种小白来说,有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