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roam的块引用功能正在施工中

是的,卡片盒笔记法的实现方式大多是一个笔记一个文件,我觉得原因一说是沿袭自卢曼「一个笔记-一个卡片-一个文件」,但是卢曼用一个卡片主要是为了方便唯一编号,进而构建联系。然而如今,笔记载体在从物理实体的卡片升级到数字笔记的过程,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唯一表示笔记,执着于文件已不再必要,甚至heading的ID是比文件名更为可靠的标识方法

因此,现在大部分是基于文件实现还是从逻辑复杂度出发的吧。毕竟文件与笔记的逻辑对应关系很明确。而对于heading而言,可能是通常意义的笔记,也可能是笔记中的大纲标题,我没有仔细考虑过,如果等同对待是否会有问题。brain也是先支持的文件笔记,再支持的heading笔记。

采用文件组织的另一弊端是把知识管理和日程管理再次割裂。因为multiple small files对于agenda而言简直是灾难。而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的无缝结合本来是org-mode的优势。

我觉得卡片盒笔记不是说反对大纲层级,而是说除了大纲层级之外多考虑其他的联系方式:引用与被引用,笔记的周围视觉,关键词等。如果是像某些人说的,用卡片盒笔记法主要原因是不用考虑笔记放在哪里。那其实把所有笔记作为heading放在一个org文件也是一样的。

目前基于org-brain加了Backlink的展示,还很粗略,只是简单满足个人当前需求。

关于笔记实践方法的更多讨论参见 对比 org-roam 和 org-brain - #19,来自 yuchen-lea

4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