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古籍录入、繁体文献处理的话,可以看看仓颉输入法,字符集大,重码率低
仓颉的重码已经落后日月很多了,而且日月是前缀码可以不用打空格,爽得很的。
另外仓颉是剪字式拆字,得有想象力,日月是类似五笔的部件拆字(比五笔更规范),更符合汉字结构,易用点。
我用国标三拼。这个应该是小众的小众了。其实双拼的下一步我觉得就是三拼
要不要试试「冰雪四拼」? https://input.tansongchen.com/
我看了一下,其方案和三拼思想一致。我选择国标三拼就是为了少打字,这个和国标三拼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也关注了很长时间宇浩
,隔几天就在企鹅群比较不同子方案的字根分布 始终没有转过去的原因就是小码。虽然我也经常用拼音打字,但并不希望形码方案的字根牵扯到任意语音。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
用键盘输入汉字,不论是音码、形码、音形码,本质上都是一种检索,字母对应的一组汉字,应该存在某种关联,而“统领”或者说“代表”这一组汉字的字母本身是可以变换的。比如,西欧的字母兼容英文但排布并不相同,或者写出来一样但发音各有正字法。具体到汉字输入,比如
五笔
就不按英文字母的顺序,而是按起笔的笔划分组;宫保拼音
完全打乱原有布局,按唇音、齿音、喉音排列。 -
按字母顺序分布当然也有好处,有不少道友使用非
qwerty
布局,熟悉了键位以后,每个字本身的编码是不变的。比如郑码
、仓颉
。 -
相信各位Emacser也有不少用各种非
pinyin
音码的,比如粤拼
等各种方言方案,中古汉语
等小众音码,这个时候连拼写都不一样了(中
是知组字,拟音多是tr
开头);同时,应该还有不少在Dvorak
或其他布局上打全拼的 -
综上,我认为形码方案应该完全脱离发音,只跟字形有关的,能区分简繁、区分
人
和𠂉
等。比如郑码
对车
和車
的处理很好:小码或者叫位码分别关联到十
和日
所在的大码(区码),再比如食(OX)
关联到艮(X)
。如果混杂了发音,那就相当于混入了另一种检索方式,不够理想化,且即使包含不同字形也难以包容不同的音码方案、以及域外方音(CJK汉字外形可能一样,但发音和拼写方案大相径庭)。 -
重码率重要性我以为反而在其次,新华字典的汉字数量应该超过6万了,基于这样的数量想完全无重码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微量重码、以数字区分候选,或者扩大编码数量(比如不仅限于26个英文字母)都是可以考虑的。
当然上述的方案,我能想到的弊端就包括不限于:重码率问题难以优化、无法区分羣
和群
、通用性不高等。一直想找一个接近理想化的方案,但囿于多种因素,还是在郑码
与仓颉
徘徊多次后暂时选择了后者。
故此,想问一下宇浩
哪种子方案对于字根排布更有规律,实际使用中,哪种需要用小码来确定候选字的场景最少,能基本脱离小码输入吗?
首先要澄清你的一个很大的误解:宇码系列不是形音码也不是音形码,它是纯形码(简称形码),小码是「字根」的音(这叫「音托」),不是「汉字」的音。你可以看下宇浩写的 中文输入法常用概念术语
音托的设计里,音是有限的,只跟字根数量相关,音托的设计是「方便忘了小码时回想」,不是在打字时要想读音(这是音形码和形音码的弊病)。现在大多双编字根的形码都是采用了音托设计,说明公认这种的性能、易学都是最佳的。
不管是音托形码,还是音形、形音,其字根布局是考虑了键盘字母布局的,力求按键集中在中排且左右手轮换,你要想用非 QWERTY 布局的话最好改掉码表,使得按键还在原来的位置以获得方案设计者期望的最佳手感,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带形的码是考虑了非 QWERTY 布局的。
郑码大面的设计思路不错,启发了很多后来的码,但它的实现很糟糕。仓颉第五代好一点点,但也不少问题,第六代(苍颉)更是不考虑手感,不是为输入法设计,而是为了检字设计。
形码的最重要品质是「确定性」,就是说你打了个编码出来,不看候选栏,上屏的字就是你想要的字——最好是不用背简码、不用背候选位置。所有好的形码都会把重码放最高优先级,对于宇浩的设计来说,优先级从高到低是:
重码低(至关重要) > 规则简(字根派的哲学) > 手感好(输入法嘛手舒适是很重要的) > 码长短(长一点对 PC 打字问题不大,我现在就用的星陈全码单字和 25 个一简字打字)。
最后,回到你末尾的问题:
宇浩
哪种子方案对于字根排布更有规律,实际使用中,哪种需要用小码来确定候选字的场景最少,能基本脱离小码输入吗?
这个问题是有点自相矛盾的,为了低重这个首要目标,如果「字根排布更有规律」,意味着大码的排布很受限,这就需要小码用的更多(比如光华和星陈的回头码)、小码更不规律(光华的大码是按笔画分区的,小码音托的例外就更多),而如果「用小码的场景少」,意味着大码不能太规律(比如卿云的大码乱序)。
相对来说,大码决定了形码大面上的离散性能,小码只是微调,所以综合来说「卿云」最适合你,它的设计里小码用到的频率是宇码系列里最低的,而且支持全码整句不用打空格,但你要接受大码乱序——其实没那么难,多练练就会了,一周不成问题。
你也可以看看「日月」,宇码系列里最新的码,估计是作者的封笔之作了,它是个五码定长前缀码,重码「极低」,你可以用无空格打单来体会到「精确形码整句」的效果。如果你嫌五码长了点、字根三编难了点,可以等等「蓝神」谭淞宸的「冰雪清韵」,对标卿云的前缀码,可以无空格打单,字根是按字根读音的双拼来的,很易学,字根也比较少(但也意味着有的字拆得有点碎),大字集性能差点,当量可能高点(意味手感差点),QQ 群 1014366669。
最后,再聊一下目前我最推荐的几个码:
- 形码: 这是中文输入法的圣杯,有朱宇浩的宇码系列(日月 > 卿云 > 星陈),宋天的「天码」(小码也是音托,宋天正在试验小码能不能也用形),谭淞宸预计十月推出的「冰雪清韵」。
- 音形: 冰雪四拼、冰雪键道(或原版星空键道)、声笔简拼、声笔飞码(谭淞宸正在构思一个改进版「冰雪飞花」)。
相关文章:
趁机问问各位大佬一个问题:
你们会同时使用多种输入法吗?多种输入法的切换是否麻烦?
我本意是想学一门音形双拼的,最初看的是星空键道
;但因为之间为了准备一些考试,考试机不提供这种冷门输入法,所以退而求其次先从全拼
转到了自然码双拼
,这个考试支持,苹果系也是系统自带,确实方便,现在已经可以熟练使用了。
但是,双拼还是无法解决候选字词太多的问题,所以依然还是想切到音形
去……
但考试还得继续……所以担心切到音形就切不回来了……(我现在是回不去全拼了,打10个字能错 9 个……)所以,各位有没有类似的切换体验?或者说如果切换必然导致生疏的话,回到熟练的状态大约需要多久?
就看你自己输入的量够不够。
用多种输入法的人当然有,就是竞速的一些人。他们会尝试换输入法来提高成绩,所以时间长了,同时会用多种一点也不奇怪。
当然,这是大量的练习作为前提的。自己需要多少,原意投入多少时间,可以衡量一下。
双拼极其废全拼,我学了一礼拜就放弃了😀
我一直只用星陈,我发现也会影响全拼,但不严重。
据我观察,一般是这样的配置:
- 全拼 or 纯双拼 + 一个纯形码:纯音和纯形的干扰不大;
- 纯双拼 + 双拼加可选辅助码:进退自如,比如你已经会自然码了,那可以进阶自然码的辅助码;
用音形码,如果形是必需的,那么你习惯之后,打纯音会受影响的,手会不自觉的多打形的部分,你又不可能一半一半的打音形码和纯音,毕竟音形学会了会更爽,选字少多了,你会不乐意打纯音。
不要同时混用多个形码和带字根的音形、形音码,多套输入方案的字根干扰极大,一般人搞不定的。
不要觉得只在手机上用全拼就不会忘了全拼,其实手机和 PC 的键盘手感完全不一样,在 PC 上全拼用的少的话一样会打字很慢。
最稳妥的做法是上面的第一种,既能享受纯音整句的无脑爽快,又能享受纯形码的高度精准和确定——注意两种都要打,长期只用一种还是会忘记另一种的熟练度的。
我只是平时正常使用,不竞速,所以靠练的话,估计没啥时间了……那完了……看起来得抉择了……
我手机也是双拼,全拼是全废的阶段……
纯形码不太适合我,因为我已经是起笔忘字的中年人了……
那看起来只能狠心做抉择了……我怕的就是到最后双拼的键位记混了……我先试试纯音 + 另一种的音形 ……体验下感觉再决定要扔掉哪一个吧。
中年学形码并不是啥夸张的事,也就三四百单词的字根记忆量,拆字就 1500 个常用字,破除下恐惧心理就好了。
不是觉得学不会,是我会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字怎么写……提笔就忘字那种……
没事,练一下前 1500,用拼音反查看下字形。
和你类似,平时要打字的设备太多,为了兼容性选的自然码,后来为了解决候选词太多的问题换了 rime 输入法,魔然方案(本质自然码+辅码),靠辅码能有效减少候选量
辅码的优点就和自然码本身一样,兼容性强,离开辅码你的打字方式并不会变,可以自由地在「自然码+辅码」和「自然码(纯音)」之间切换
比如我要输出「雪」,我可以纯音打 xt
然后一个个找,也可以打 xty
再找,有了 雨(y)这个辅码之后找字会快很多
你这个方法应该是最合适的了,但我扫了眼他的字根,好家伙啊……
不过我会去先尝试尝试的,谢谢。
好的,谢谢。那我也继续去背虎码了,之前背过一部分字根的。
总觉得音形有点尴尬,都已经接近形码的字根数量了,但性能差了怕有百倍。。。
既然还没学会虎码,哥们不考虑下卿云么?
更多测评: https://ceping.shurufa.app/ (注意对比的都是全码,虎码那个也是全码,没有为了去重而额外添加的回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