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最近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觉得写的很好, 分享给大家, 希望大家能够借鉴我的经验,更好的沟通。

https://manateelazycat.github.io/reading/2022/06/28/nonviolent-communication.html

读完了这本书, 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愤怒情绪来源于我对世界或者他人特别是我关心的人有很高的期望,当事或者人达不到我内心的高标准时,我就会对事或人进行无意识的评判,评判、对与错的分析才是我愤怒情绪的根源,而不是事实本身。 很多事和人和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并不一致, 但是并不代表大家不能一起合作, 在人生的长河中很多人都是短暂的相聚,我们没有必要按照人生另一半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这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双方的需要而非价值观的认同。 同时, 那些认同你价值观以及与你脾气相投的人, 他们的成长需要时间, 这时候需要耐心的等待他人成长, 就像你应该耐心的对待你自己的成长一样。 当我做到 价值观不一致时关注需要, 价值观一致时保持耐心 时, 内在评判的声音就会消失, 愤怒情绪导致的内在冲突也会自然化解。

自责情绪来源于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 当我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高远的目标时, 往往会产生比较大的落差。 事实是, 时间滴答滴答的走, 而自己的知识和认知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 就会导致自身处于筋疲力尽的学习以及无穷无止的自责循环中。 解决自责情绪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尽人事、听天命 , 内心放下与科学家们对比的心态, 向他们学习, 但是不要让自己每天都和这些伟大的人去比较, 坦坦荡荡做自己, 踏踏实实做事情就好, 是否能达到某种成就, 那是努力后自然的结果, 而不是期盼的目标。 过远的期盼和自责除了伤害自己的健康, 毫无用处, 就像我在Github上看到一个开发者的签名 “I’m not the best, but I’m good enough”,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或者害怕来不断的逼迫自己, 人到一定阶段, 保持努力, 保持平和的心态就好。

对与错的冲突来源于比较心理,当自己不如他人时会给自己太大压力,当自己比别人强时就会无意识的产生优越感。 双方沟通时,对方让自己压力太大或者挑战了自己的优越感, 就会产生抗拒他人或教育他人的想法, 最终演变成双方对与错的争论。 对与错争论只是自己负面情绪的表象, 而根源在于比较心理, 比较心理消耗了我们自身大量的能量, 让自己和他人都痛苦不堪。 而解决比较心理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放下自己某一方面能力的单向比较, 从众生平等的角度去看, 即使能力不如你的人, 双方也是平等的, 双方能力差异恰恰是我们帮助别人最好的良机。

表达时避免带有评判或指责的词语,我们有时候内心没有那么想,但是经常会说出让他人产生抗拒或反感的词语,识别这种情况的方法很简单,把同样的话说给自己听,我们自己听到这些话会产生抗拒或反感吗?如果自己能够听出评判或指责的词语, 我们就要重新组织语言了。 重新组织语言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①是让自己慢下来, 自己太忙碌就会从产生 ‘和他人沟通简直是浪费我自己时间, 打乱我今天计划’ 的想法, 当产生了这种负面想法后, 我们就会急于去表达或者敷衍对方, 难免就会用错词, 这一点最容易在工程师这一职业里发生, 因为 ‘秩序和效率’ 基本上就是工程师内在的第一原则, 不容外界挑战。 而解决方法的关键在于, 要把和外界沟通当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计划要包括沟通的内容, 这样再有沟通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打乱计划的想法, 也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产生; ②是表达要面向客观的事实, 充分表达事实, 不要用词汇去表达我们自身的感觉, 因为在冲突沟通中, 我们的感觉往往不是正向的, 往往会不自觉的带有评判的词语, 当我们只描述事实和自身需要的时候就自然地避免了对自身感受的描述, 避免对自身感受的描述也从根源上避免了评判性的词语; ③是肢体语言的协调, 小我长时间对自己的过度保护让我们身体有很多条件反射式的肢体语言, 当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不一致时, 对方也很难产生良好的沟通, 不协调的肢体语言包括 ‘防御性的双手交叉盘放在胸前’、 ‘优越性的靠着椅子抬头俯视别人‘、 ’非常忙碌的不抬头不直视的说话‘、 ’带有压迫性的身体前倾或站立沟通‘ 等等, 这些不协调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对方产生疏远、反感、不受尊重、防御等心理, 而解决不协调的肢体语言的方法在于, 尽量把自己的姿态放低, 低于对方, 当我们保持虚心和开放的肢体语言去沟通时, 别人也更愿意倾听我们的诉求并产生良好的互动。

人生很短, 精力有限, 愤怒、自责、比较和评判等负面情绪都会消耗我们自身大量的能量, 当我们学会正确化解这些负面情绪时, 我们一生就会腾出大量的能量去做事, 当我们做的事真正能帮助他人时, 我们就能体会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快乐。

28 个赞

对我来说,光这一段就该给你这个书评100个赞!

说到降低对自己与他人的期望这一点,突然想到了之前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有的时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自己有什么“身份”的情况下。

高中的时候我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古文,觉得能够在里面发现乐趣。得益于此,我在班级上的语文成绩变得非常好,因此便感觉到老师还有同学的那种“期待”的感觉,他们觉得我无所不知。渐渐地,我自己也有一种以“文学家”自居的感觉,不必说这多少给了我一些巨大的快乐与满足。

但是后来有几次有一些我能力之外的问题我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我却感觉有一种被自己的才能背叛了的感觉,明明清醒知道这是我能力之外的事情,却荒谬地有一种“没有做到本能做到的事情”的自责与屈辱感。当我看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再有那种享受的感觉,而有一种我要“维持”自己“身份”的焦虑感。在同学答出了自己没能答出的问题的时候,我还会有一种将要“丢失身份”的恐惧感。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才丢掉这种莫明的身份感,而去重新开始享受阅读。

现在想想,其实那个时候我感觉到的自责、屈辱、焦虑、恐惧,说是出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倒不如说因为我过于在意“身份”的问题。而所谓的某种身份,换言之就是一种荣誉,一种声望。就好像周围的人给自己什么样的荣誉,你就要接受这种荣誉,并且再接再厉,达到大家的期望,并且竭尽所能地维持自己的这一荣誉。无论周围的人怎么想,这样的荣誉对于我而言便是一个樊笼,限制自由的笼子。古人云,宠辱若惊。受辱当然会惊心的。而受宠的时候,即使能够兴奋一阵,但马上内心便会为了不失宠而躁动焦虑起来,难得安宁。轻易为外界的评价所动心,最后当然会无可避免失去心灵自由。

后来读《地下室手记》,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在照镜子(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里人物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在照镜子,但是这本是感觉最强烈的,因为整本书就是主人公在病态的自我剖析),再这样下去我的末路便是如同这本书里面的无名主人公一样吧。他说着“我是人!不是管风琴上面的销钉!”,以此回击社会上“事事遵循理性”的教导,疾呼着“我是人!我有自由意志”,但是他过的这种被他人的评价(甚至有时是自己想象里面的他人的评价),被外在的荣和辱所支配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没有自由的麻木生活?

BTW,说到自由,那么就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论述值得一提

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兴趣或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老是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我从这句话里面读到的最重要的想法就是,自由的人绝对不是被一个身份约束,无法摆脱的,他可以出于自由而干一辈子打猎,但是却能够不被当成一个“猎人”,而是一个虽然打了多年的猎,但是也具备其它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最终一定能够实现的“人”。话说回来,既然在社会上,我们没有办法说摆脱就摆脱自己的身份,那么就更应该在精神世界里面,超脱毁誉,努力保持自己的自由。

10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