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jethro kuan的How I Take Notes with Org-roam, 然后读了他提到的How to take smart note, 看来似乎jethro写org-roam所目标希望管理的系统是几千个以{[概念/关系名]+[一小段解释]}为结构的几个KB大小的.org文件.
我尝试了一段时间这样的paradigm之后发现这有点像之前读《人性的, 太人性的》里面写的格言体(用很短的篇幅写一个完整的概念/关系). 我之前仿照里面的风格写了大量的小段, 但是从来没想过他们可以成为上述How to take smart note里所说的permanant note.
同时, 我之前所采用的笔记组织是在一个主题下建很多的headline, 像clojure.org这个文件有写了67KB这么大, 里面只有clojure这一个node, 我有不少这样超大的node, 确实在查阅和重新组织的时候比较麻烦.
综上, 现在在记笔记这方面稍微有一些不知所措. 不知道大家在使用org-roam的时候是怎么样组织笔记的形式和规模的呢?
2 个赞
zqso
2
大文件在org-roam系统里后期会变得非常慢,链接多的时候更是无法忍,我的耐心很快磨没了。后来从大文件转成了小文件管理,一个文件就是一个node,甚至不使用heading。
没必要刻意重新组织每一个文件,偶尔有空的时候随心整理几个就好吧。
也没必要刻意一次性把一个note写到完整/完美,想写啥就写啥,有个org-roam-node-random可以随机看node, 有想法就补充一下。
补充:
- Jethro 那个系统挺好的,组织结构简单,功能齐整。
- 复杂一些的,可以看看d12frosted的org-roam 系列文章:Boris Buliga - org-roam
在使用 org-roam 的时候, 经常会联想到正在用的 i3, 感觉有相似的地方:
只给出一个模式, 每一个细节部分, 都要自己去填充.
我想, 这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原则吧.
所以, 在 org-roam 中, 相信最好的办法就是
- 先建立大量的小文件,
- 通过双向链接和 rg 的过滤, 来形成丰富的可能性.
不喜欢roam这样组织,直接把新建node给变成新建org文件了,哈哈,roam对我来说最大的用处是可以显示/查找tag。backlink什么的对我没什么用。
这样随时可以摆脱roam,老的org切换到roam也很简单,加上tag什么的就行了。可以需要手动调用下roam的db sync什么同步tag
yuequ
5
感谢分享
没想到竟然有小文件的用法,我一直感觉小文件好像很“浪费”,感觉笔记都是以大文件跟多个 blocks 组成
看来可以考虑用小文件了
一直在用 org-roam , 也看过一点如何做笔记的书籍。我来谈几点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 大文件还是小文件?不必纠结。做笔记是一个动态并且不断回顾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候你自己的大脑会告诉你,某个主题,某些内容,要保留在多大或者多小的细粒度。当然,我倾向于在主题较为集中的时候,文件相对大点好
- 建议安装 consult-org-roam 。提供了几个我认为十分有用的增强函数。
- 要适时地制作一些类似
书籍的目录
将相关的笔记串起来。这样保证了即使不用 roam,你的笔记在单纯的 org 下是可用的。这也是学术界写论文的常规手法(虽然我不是学术界的人)。
另外,不要害怕 org 大之后打开会慢,我有一个 11000 多行的 org 文件,打开不算慢。除非你比我这个大,那我没有测试过。
但是,有一个点要注意,不要在大文件的情况下默认打开 valign-mode,会卡的厉害,我不知道现在解决了没有。具体见我提的 bug : [BUG] when open a large org file, emacs get stuck and show a warning "or
1 个赞
jethro kuan 的博客是在 org-roam v1 那会写的,v1 是以文件路径作为链接,因此偏向于大量小文件,从博客里看他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风格。v2 后用 id 就没这偏好了,笔记逻辑和底层文件大小或者存放完全解耦了。
文件太大确实会影响性能,太小了数量很多很零散,最终都会影响可读性,所以感觉用 roam 作笔记关键就是控制文件(对应的就是某个知识概念的核心内容)不大不小了,这像在是控制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复杂度,有点类似需要用抽象来控制程序的复杂度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