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 Obsidian 平滑迁移到 Emacs(Org-roam)?

已经尝试过:

obsidian.el,但它的代码逻辑我不是很懂,跳转内部连接的时候,有时会创建新的文件而不是准确找到已有文件,有时又能正常表现。

它代码里面的正则貌似还没考虑过中文字符的问题。

尚未尝试:

md-roam+org-roam

主要顾虑

我的 Obsidian 库是个人百科式的大杂烩,有尚未整理的同名文件(不同文件夹内),有以电影、书籍、音乐名称命名的文件,暂时不想转换成 uuid 类型的文件名。

其他思路

使用更通用的 project、文件搜索、正则表达式(thing-at-point)实现文件跳转。

Misc

这是一个求助帖,也是个人记录迁移过程的帖子,会根据迁移进度更新。

1 个赞

试试 denote!

:rofl: 我挨个儿试试,试完了再来更新帖子。

正在安装 org-roam,我的文件有点多,org-roam 还在生成数据库。

其他都还好, excalidraw 恐怕没有平替吧,emacs 应该做不到像 Obisidian 里的深度整合。

对我来说 Obsidian 的唯一痛点就是编辑体验远远不如 emacs ,所以目前尝试的方案是 obsidian.el ,虽然功能比较简陋,但还是勉强能用。

1 个赞

关于 excalidraw

我从来不用 excalidraw,我更倾向于用 graphviz、plantuml、思维导图软件画图,还能跟其他格式相互转换。

obsidian.el

obsidian.el 的理念很好:使用 Emacs 的强大编辑能力,借助 Obsidian 实现跨平台,但那几百行代码实在是性能和功能太差了。

内部链接的跳转

我最看重的就是内部链接的跳转,但 obsidian.el 总是给我创建不该创建的新文件,而不是找到已有的文件。

thing-at-point + find-file-in-project 应该能代替 obsidian.el,而且还能不局限于 markdown,更有普适性。

md-roam

刚装上 org-roam+md-roam,遇到一堆问题,实在不行我就学着自己糊函数实现跳转。

我倒不是想 all-in Emacs,调教不好 md-roam 我就弃坑学 Elisp 去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 不是作家、科研工作者, 这些需要构建剧情或者数据关联的职业, roam 就是伪需求。

年轻的时候认为知识多就等于智慧, 知识只是积累, 但是认知的提升更多要靠多经历、多动手和多思考, 而人的大脑太厉害了, 不需要这些低效的工具(roam等)来降低思考的效率。

很可惜的是, Emacser都是工具狂, 手动整理了复杂的 roam, 只是看着很复杂很哇撒, 但是认知提升了吗?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6 个赞

我觉得这个还是看各人如何用法, 每个人有不同的情况.

如果使用「知识-认知(我暂且定义为『主要知识集合』)」的抽象, 同时假定认知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且存在一个提升的正方向, 那么一个复杂庞大的wiki结构可能确实即使对于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认知的个数, 选择, 质量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而另一方面, 如果使用「想法-发展」的抽象(也就是zettelkasten方法的主要抽象), 至少以我的情况来讲, 一个固定的节点储存一个想法, 给了一个让想法不至于淹没在日志和笔记里, 以想法为单位得到发展的可能. 很可以说, 我在使用zettelkasten之前几乎是不太会思考的: 我考虑一些概念, 考虑一些经验, 考虑一些我在各种材料上看到的论理实证, 好像都不是在逻辑地思考, 而是把所有东西都放到记忆的池里面, 按照我能记得的顺序, 印象深刻的顺序来联想. 而我并不总是记得切确, 更常见的是每一次记得的都不太一样, 在不同的角度, 或者干脆是我给了类似名字的, 不一样的东西. 不能明确定义的东西, 就不能证明或者证伪, 也不能用来作为其他想法的基石, 那么从这方面看, 一个类似zettelkasten提供想法为单位的存储和检索办法可能为一些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设施.

实际上, 即使从认知, 一个「主要知识集合」, 也就是像「世界, 在最主要的方面由这些东西组成」之类的角度, 我觉得它也需要对于每一个知识具有明切定义才能具有讨论的可能, 以至于一些有意识的选择, 实验等等, 而这些我觉得也很能使用这样一种记录的形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基本上推荐任何人使用一个类似zettelkasten/roam的以想法为单位的讨论形式, 以至于笔记的系统. 就我的经验来说, 这是一个有效的提供发展可能的系统.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用法而已= 我的RoamNote/main里基本很少「整理」的内容, 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觉得有意思的抽象, 是一个挺简单的结构, 所以我对整理和复杂可能没有很多的经验. 虽然不清楚其他人怎样用, 但我觉得即使从我的用法看, 一个roam/zettelkasten系统对于几乎所有人, 只要他假设一个「希望自己得到发展」的信念, 也许谈不上需要, 但都是挺有用的.

1 个赞

那些XX笔记法都太复杂了,我只想要内部链接,就像互联网的网页一样随便跳转就行了。这个概念接受起来心智负担还是很低的。

Obsidian 的插件生态也是相对不错的,我记了 140 个 Obsidian 插件的笔记,装了 42 个,默认打开的有 7 个。在不折腾插件的情况下,Obsidian 是上手难度最低的,只需要接受一个内部链接的概念就够了。

Roam 的 id 式文件名在我看来就奇丑无比,难以接受。

Logseq 的以块为单位去记笔记的方法在我看来不如直接把笔记拆成一句一句喂进数据库里然后写 SQL 算了。

2 个赞

How I Take Notes with Org-roam 里他的org-roam-capture-templates里有一个用笔记标题当文件名的示例, 也许可以参考?

1 个赞

这两个东西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心智负担,只适合小众群体。Obsidian 就比较克制:只要会写 markdown,文件名你随便弄,不用标签功能也照样用,不看知识图谱也没关系,不关注内部链接、反向链接一样用。一切都是插件化的,繁简随心。

2 个赞

嗯…那些我也没用. 那可能我没有在用大家说的roam或者zettelkasten ww

我平时就是写想法, 写定义, 草稿纸上写好回顾觉得有趣就记到main里, 插插链接, 写写navigation note. 这些基本上就是我记笔记的所有活动了w

写笔记的时候org-roam包里几乎就用org-roam-node-find和org-roam-node-insert这两个函数.

我的内心非常抗拒接受什么盒子和卡片的说法,我有文件和文件夹,为什么要接受一个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概念?

我的文件就是卡片,我的文件夹就是盒子,我能利用的一切文本、文件处理工具都可以辅助我管理这些“卡片”和“盒子”,为什么我要学一套在别的地方用不到的规则?

我最多能接受在markdown 文件开头写 front-matter,在 front-matter 里自动生成具有唯一性的 id。

1 个赞

有时候我们沉迷于工具费精巧和知识的整理。

然后我们安慰自己整理知识链接就是提升认知的过程。

那么认知是为了什么?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比电脑更好的数据分析者,工作完享受生活才是目标。

为了精巧的整理代价是什么?造一个复杂的工具管理人本身?如果职业不是作家和科研工作者,获得同样的认知只需要多经历,多沟通,多思考即可,而不是勤奋的整理数据才是努力的表现。

不说了,基本上认知不一样的人没法有效的沟通。

6 个赞

我是觉得 「卡片和盒子」 和 「文件和文件夹」好像没什么区别啦w 这不都是「hierarchy」这个结构抽象的比喻或是implementation嘛

另外我同时还觉得不太存在一个可信的时代的进化之类的说法, 让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概念比互联网时代的想法更valid或者invalid, 这可能是我们不太一样的地方, 信念集合的一些diff, 不过也没什么重要的.

不过你有一个自己很清楚内容, 边界也很清晰的抽象来考虑你的系统, 我觉得这挺好, 你的想法是合乎逻辑.

我在开始记几百条笔记的时候(大部份是电影、歌曲命名的文件),什么章法都没有。

在主动记和自动生成上万条笔记的时候,就有了怎么整理笔记的思路。

人的脑子是如此复杂,不可能被映射到一套单一的系统里,什么工具最趁自己手,拿来用就好了。

3 个赞

没有用过 roam, 用的内置的 org-mode. 其实写笔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与获得正反馈的过程。

拿写博客做个反例,写笔记比写博客更加符合费曼学习法,写笔记讲究的是自底向上,不要求一次性写对或严谨,而是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地整理凌乱的知识,发现问题,这与人脑认识自然,提高认知的过程是相符合的。所以不同阶段去看待曾经的笔记,感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需要重新规划笔记,这恰好是认知提高的表现,书越读越薄嘛。

1 个赞

整个贴子逐渐OT。

回到标题,我的想法:认定一个主流的笔记工具, roam 或 denote 或 zk,不需要一次性转移所有,涓涓细流,用熟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笔记工具本身的过程,也是从某个维度熟悉emacs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会思考某些笔记还要不要扔掉或重新编辑。

因为obsidian是md文件,不如从denote开始?denote默认兼容任意格式(?): Emacs: use custom file type with Denote | Protesilaos Stavrou

唯一要小心的是,安全的笔记备份。

2 个赞

赞同读书和记笔记,我只是个人不赞同org-mode和roam这种太复杂的工具,太复杂,大家会沉迷于这个工具本身的复杂精巧,最后变成工具的数据输入奴隶。

我以前也记很多org-mode,现在看看,真的很傻,有那个时间,读更多书,向别人请教,享受生活晒晒太阳都比给org-mode喂数据和整理数据强。

我不是反对知识整理,我只是觉得我们很多人都是普通人,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太多数据上不值得,工具为我们服务,而不要让人去将就工具。

8 个赞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无为

总有个过程~

8 个赞

只是需要内部链接跳转到话,org-mode 就行。我用 org-roam 的目的主要就是看 backlink 。至于那些从下到上积累笔记,然后观点自然生成这样的理念,目前还没有深刻体会(可能与我记笔记不多有关)。

简而言之,如果喜欢 obsidian 的话,可以尝试 org-roam,两者理念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