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由: 一开始看到org-mode,入坑
现在不用org-mode了,但是已经攒了很长时间的配置了,不想再迁移了
我的理由: 一开始看到org-mode,入坑
现在不用org-mode了,但是已经攒了很长时间的配置了,不想再迁移了
org-mode + org babel,再就是高度自定义,我的赛伯乐高。
功能强+安装方便,之前的ide用起来不方便。
十年前是看到spacemacs,感觉比自己折腾vim强太多,功能一堆堆的。虽然装起来不容易(github太慢),但是vim的插件也是走github下载好不到哪里去。装好后,其实就是当vim用着了。
后来是发现melpa上插件都有,用清华的源就能装,校园网畅玩,eglot又不是不能用。
配置好了就方便好用了,特别是我的一些小众需求可能用emacs更方便一点. 例如我用emacs做文件管理和视频音频管理有时会用到拼音首字母搜索.
我对于其他编辑器和ide有很多经验.在emacs没法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它们对付一下.但最常用的软件是emacs早在多年以前就决定了.
emacs也许有一些小问题,不过我基本都能解决,有时需要一些elisp知识.
例如卡顿在我的配置里(GitHub - redguardtoo/emacs.d: Fast and robust Emacs setup.)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用ctags的方案做代码浏览和自动完成. 拼写检查,代码语法检查,找文件,grep文本我都有自己的高效方案.
请问 ’ 用emacs做文件管理和视频音频管理有时会用到拼音首字母搜索.‘ 这个咋设置的?
之前试用过的,lsp-bridge 功能确实能算最强大的 lsp client 了,最开始支持 tsx 的那个 json 配置文件的 PR 还是我提的 。
但后来因为那时候 lsp-bridge 的诊断还不支持 flymake 所以用回 eglot 了,后面看到 lsp-bridge 支持了 flymake ,以后有空了会再次尝试的。
大佬你用外部程序扩展 Emacs 功能的思路我也是非常赞同的。之前也试用过 EAF ,不过依赖太多了。而且里面很多功能也是我不需要的,就回归简洁了。其实主要是依赖 webkit ,我用 gentoo 系统要编译好久,不想编译
用了pinyinlib生成正则表达式, 然后在对应的搜索命令里使用表达式就行了.在我的配置init-ivy.el
(我一般用counsel/ivy搜索)里有具体代码.
我现在用 dirvish,里面有 dirvish-quicksort, 切换 排序。但是这一块调用的是 gls。不好用pinyinlib。
我原来是用 Vim 的,有段时间特别想 Vim 能够集成一些类似浏览器这样的功能,然后因为 EAF 用上了 Emacs。
在此之外我对编辑器的自定义程度很看重,我希望它能让我以最小的成本来完成我需要的自定义功能。这点 Emacs 做得很好, ELisp 也比 VimScript 写起来更舒适 (当时 NeoVim 貌似还不支持使用 Lua 进行配置)
非常精确地说,org-babel-tangle
一直听闻 org mode
很强但没动手试过(因为听到的大都是 GTD 相关,有种除此之外用 markdown
也能平替的错觉),直到有天刷到帖子说“你可以在写文档的同时写出自己的 emacs 配置”,当时就是一愣,然后去查了些文学编程相关的东西,火速入坑
连带我现在 vim&nvim 的配置也是用 org mode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