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一聊我放弃了用Emacs做的几件事

logseq 这类软件我始终认为只适合用来打草稿,大纲结构的信息在遗忘结构后,再次查看就是灾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产品用大纲来作为需求文档,层级多,信息查找困难,零碎。双向链接并不能拯救这种混乱。

不敢苟同。大纲是已经处理好的信息结构,而段落式文本是未处理的。当你重新读一段文字的时候,实际上是要重新parse这段文本,提取其中的语义,而读大纲就完全不需要。

其次,大纲的结构容许无限层级缩进,可以以任意喜欢的粒度补充信息,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想看就看,非常清爽。

不过,我认可做得不好的大纲读起来是灾难,但是写得不好的段落式文本难道就不是灾难了吗? :wink:

2 个赞

我主要是讲体验,但「使用体验」在截图上是看不到的,而且隐私太多,恕不能提供。抱歉啦。

无限层级请参考 node_module,简直就是灾难。

但是org-mode本身就是大纲式的

从来不用org-mode,直到org-roam出现,好用到哭。

从此把mweb(macOS下的markdown笔记管理软件)废弃了。

我说的是写笔记啊,不是日程管理,GTD啥的。

2 个赞

握手。

我现在基本不写代码了。 但还是在用emacs, 就是因为org-roam。

体验很不一样的。org-mode 的“大纲”式可能还是更接近于普通的 headline,但可以折叠。从这个意义上说,MS Word 也可以说是大纲式的了。

如果你在logseq里将文件格式设置为org,那么打开它存储的文本文件,就能发现它正是用headline作为大纲的。

我知道,但是 Org 的使用体验——即使是像这样用——也和一般的大纲软件很不一样。

我觉得 org-mode 设计就是为了写长文本的。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我之前学习拉丁文,我先是在 Emacs 里面做笔记,然后源文件长这样子:

** Nominative
There is two situation that must nominative should be used.
1. Nominative subject.
2. Predicate Nominative.
*** Could you please give an example for subject nominative? (In english)
#+begin_quote
He is a waiter.
#+end_quote
"He" in the upper sentence is Nominative Subject.
***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n example for Predicate Nominative? (In english)
#+begin_quote
He is a waiter
#+end_quote
"a waiter" in the upper sentence is Predicate Nominative

但如果使用 logseq 打开就会非常难看,因为它看上去虽然是一条条的笔记,但实际上还是用“Heading-Context”式组织内容的,我也因此而拒绝使用 logseq 非常久。

然后后面我使用了 logseq 来重新整理,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我做了如下的调整:将那些举例子之类的 Context 全部藏到新的 page 里面,并且放弃使用 1 2 3 这种 list 来枚举这个格的所有可能用法,而是直接使用 heading 来枚举。

这调整是非常小的,但是产生了一种根本思路上面的转变:即从 heading+context 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方法彻底倒向 heading 为主的组织方式,基本不写内容,或者将内容藏在链接里面。这点其实 org-roam 是可以做到的,但就像上面老哥说的,总感觉在 Emacs 里面这么做不是非常得劲。

这样好处是巨大的,首先就是它减少了我的心智负担,因为我之前写笔记的时候总觉得光一个 heading 非常难看,总要没事找事填充点内容,然后写了长文本却从来不回头去看。但是切换到这种大纲式的笔记方式之后,我就少了非常多的压力。当然这点只是我的问题。其次,它使得整个笔记变得整洁,而提升了可读性。我觉得写长内容写的时候可能非常爽,但是回头看就非常难受,简直是一种折磨。而若是将内容藏到链接里面,我感兴趣的内容就去点开研究一下,不感兴趣就略过。再最后,org-mode的功能太过于丰富了,比如任务计时功能,我经常会计时自己的TODO项目,但后面发现我如果后面从来不去总结回顾,计时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用 org-roam 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去折腾这些,所以现在离开它就能多很多时间放在事情而非工具上面。

6 个赞

计时这个确实有体会,之前想利用 org 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但是最后也只是简单的记录,没有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现在想想,其实可能我是希望有一个总结的界面,例如按月、按周进行总结回顾时间使用的情况,这个就只能靠hacking了。

赞同,我也有类似体验。对于TODO管理、读书笔记、月度总结等日常场景来讲,logseq的模式更加简洁自然,写起来心理负担也小,有利于让自己回归到写作和思考本身上来。

而针对技术文档readme场景来讲,感觉还是org-mode模式更好。org-mode就是个工具箱,根据场景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很重要,而不是一股脑全用上。Sometimes less is more.

1 个赞

我觉得你举的例子表明你在 org-roam 和 logseq 中的实践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你在 Logseq 中的实践遵循了笔记原子化的准则,而在 org 中你没有这样实践。导致你的笔记在 Org 中显得很长,很乱。

org 不一定是要写长文,短的也可以,需要每一则笔记尽量遵循笔记原子化。你第二张图给的是 logseq 中的大纲,这很像 zettelkasten 中的 outline 或者 register。这些也可以在 org 中实现。

3 个赞

Hyperbole 似乎也是这种 heading 更像 bullet list 的设计。

现在有clangd+citre,写个cpp倒是很舒服,可能需要改一改喂给lspserver的参数。

邮件日程管理确实不好使,不管怎么说org和emacs不太适合处理这种,怎么描述,很适合一边吃饭一边随便点点的事情。

要不试试 logseq?

1 个赞

刚刚试了以下,真是个好东西。

最近因为手机损坏,换上了苹果手机,我也放弃了使用 org-mode 管理日程,笔记管理还是得用 org-mode。

苹果电脑配苹果手机,系统自带的日历和提醒事项就己经足够使用。这个组合比电脑用 emacs,手机上用 beorg 好一些。但是我不知道 beorg 用上插件是不是会好一些。

使用 org-mode 管理日程,可以进行时间统计,但是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很难。

大佬的文章面向的对象是研发人员,但是我觉得对其他人也有借鉴意义。重要的是做事情的时候足够专注,可能就不需要记录时间都去哪了。

https://manateelazycat.github.io/think/2023/05/10/developer-focus.html

1 个赞

关于这篇文章第一点,我感觉Linux上开Steam打游戏还是很爽的,前天玩东方不小心打到一点多。。。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