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 kak 很适合这个想法,kak 的哲学就是连接 commandline 来实现插件
kak 是什么?
kakoune
Selection-based modal text editor
看定位,类似一个交互式的Vim。但看起来并没有比(vim + 一系列的配置)更有优势的样子。
感觉不用扩展到拿另外一个编辑器来做类比,我理解 magit, counsel-rg/ag/git-grep 类就是典型的在 emacs 里 “粘合” 命令行工具的实现,比如说 magit 是 git 在 emacs 里的前端,或者就叫 interface ,rg 的结果导入 minibuffer 就可以继续用模糊搜索, occur 等其他工具来操作了(终端里对应 fzf 这类工具)。emacs-anywhere/everywhere 是类似第四个的思路,全局的 emacs popup window。 @DogLooksGood 大佬开发的 emacs-rime 也是对 rime 的粘合了,只不过是和更底层的 librime 库交互,而不是已经封装的命令行接口,与 pyim 的关系就是楼主说的以下用 elisp 实现还是用外部实现的区别
eaf 是和 pyQt 粘合,exwm是和 x window的接口粘合。不知道是不是这么理解?
EAF不仅仅是pyqt和vue的黏合,更是用python,javascript和c++来横向扩展emacs,只不过EAF是以图形为载体的。
从lsp-bridge实践来说,可以借助EAF核心技术实现无界面的python编写emacs插件,这种技术和命令行工具黏合区别是,命令行工具往往都是对字符串输出做正则过滤,很难深度扩展和语法交互。
其实我有时候在想,EAF和lsp-bridge探索出了一条路,通过 “RPC+多线程+elisp/外部语言互相调用” 机制,我们可以构建一套基于 jsonrpc 的通用多语言框架,我们可以用任意语言扩展emacs,elisp专注文本编辑和黏合,所有性能相关的解析工作都交给外部语言,这样会形成所有语言都可以扩展emacs,不仅仅是python,javascript和c++,甚至是golang和rust等,它山之石的生态为emacs所用。
我最近发现比较流行的neovim,在核心机制上居然和EAF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RPC和外部语言及生态协同开发的思路。
无比赞同这个想法。 目前受限于个人 Emacs Lisp 水平,我目前的做法比较简单,把某个 cmd 工具丢到异步去运行。Emacs 做为 input / output 的接口,来进行功能扩展。目前的一大缺点是,输入、输出的格式,不同的命令完全不统一,导致无法进行抽象,只能一个工具一个工具去适配。
使用 RPC 确定 Emacs 与外部交互的协议格式,就如同 lsp-bridge,这样就可以做成一个统一的框架,只需要适配不同的语言/工具时,实现对应协议的适配即可。
全局的 emacs popup window,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使用 mac 工具 =choose= 作为全局的输入输出有一些局限性。
我看看 Emacs 弹出全局窗口时,能否更好的设定窗口的样式。例如:
- 进行输入、选择时,只需要弹出 minibuffer
- 当用户选择完,弹出窗口进行查看结果。
以前也有人尝试用其他语言扩展 Emacs (不是那种需要编译的动态模块),例如 Pymcs,就跟用一般的包一样 require,然后启动一个 python 进程,用来进行 Python-Emacs 双向交流。虽然当时没有提出 RPC 和多线程的想法,但大致目标是差不多的:在 Emacs 和其它语言之间架一道桥。
可能当时的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用户的接受度也不怎么样。类似这样的项目大多都废弃了。
相关连接:
可能多数的 Emacs 用户还是更希望在 Emacs 内部解决所有问题。能用 elisp 解决的问题,不太希望引入其他工具。lsp-bridge 能够完善起来,还是主要是其他的 emacs lsp client 太卡了,生产使用不是太靠谱。才觉得 lsp-bridge 是真香。
对,EAF主要是解决了浏览器集成和PDF渲染性能问题,lsp-bridge主要解决写代码不要卡顿的问题。
如果脱离了核心应用场景,纯粹的多语言编程模型确实很难发展起来。
我居然漏了一个工具:git-emacs GitHub - ginqi7/git-emacs: A Emacs plugin for Git 异步的运行若干 git 命令。主要由于使用 magit 觉得卡,而编写的工具。
感谢答复,我以前用过一段时间的 vim/neovim, 个人感觉是,相比 elisp, vimscript 写起来比较别扭,和 bash 有点像,实现复杂的逻辑会比较麻烦,也没那么有趣,vim 主打的又是它的编辑模式,所以 vim 里插件基本还是围绕文本编辑和 IDE 类的,既然 vimscript 不好写, IDE 类功能性能要求又高,可能反而让 vim 开发者更向外找方法了(个人猜测)。但 emacs 里 org, 邮件啥都有,也都能用 elisp 来写,就把人粘住了。
elisp挺好的,除了性能和多线程确实不行,肯定比vimscript写的舒服,但是面对多线程时,和vim遇到困难是一样的。
neovim RPC方案从效果上看已经非常好了,工具本身还是要看效果,既然elisp没法大变,就接受它作为胶水语言就好,多线程和性能交给外部语言,你看neovim发展不是很好的嘛。
世界是多语言融合的,emacs多语言融合是好事情,融合后更强大,而大多数emacser受自由软件宗教信念影响太大,每天都在用elisp去处理它不擅长的事情,自我限制的风气太可怕。
是,我自己也不是 kak 用户。
不错的想法。我用rofi做app launcher,但是其性能和内存消耗我都不是很满意。见 Rofi slow startup · Issue #1222 · davatorium/rofi · GitHub 如果能用emacs做app launcher我还可以拓展一些额外的功能(如用拼音首字母搜索)。
不过我安装有问题,可能有些额外的依赖。我建议针对一般用户简化一下,如果是通用工具的话,没必要使用第三方的语法糖,如果我没有装用到的第三方库,安装就有问题。
使用 rofi + Emacs 可以在 Linux 做一些个性化的扩展。 我在 Mac 上使用的 choose + Emacs,不过 choose 目前只是一个交互式选择的工具。感觉限制还比较大。后面考虑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选项可以替换。
前几天我在补全替换 LaunchBar 的一些功能。我自己的日常需求,基本上快要补全了,接下来,我再 review 一下代码,简化一下不必要的依赖和结构。
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欢迎在这里,或是github上给我提出。感谢。
以前写过一个用终端加 + fzf 的窗口选择工具 GitHub - metaescape/xwish: x window interact in bash , 不过只能切换或者交换 window (app 启动部分我用的是 dmenu),看了本帖后,这两天我还整理了一篇关于这个工具以及窗口管理想法的 blog :用 FZF 作为窗口切换工具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我最近练手的两个 package 可作为你的思路的补充 :
- macOS 上的 app switcher 。作为练手,小弟写了一个package macfa-mode : 让 Emacs 具备切换到 MacOS 其他 application的能力
- emacs 上的 google translator . 作为练手,我写了一个 package : trans-mode, 集成 translator 到 emacs 中
可以看看 rofi-in-elisp